俗话说:人活一口气,佛争一炷香。养生先养气,五脏之气乃长寿之根,在生活之中我们的五脏养护是非常关键的,只有养好五脏之气方可以长寿。
静坐凝神养心气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。不管是粗茶淡饭还是海味山珍,都吃得津津有味;不管是名牌西服,还是廉价布衣,都穿得落落大方;不管是阳春白雪,还是下里巴人,都听得声声悦耳。让“身心保持愉快”为生活的第一要务,以“让精神感到满足”为事业的最大成功。如果您能按此心法来养心,何愁万痛不祛。
解心疾的关键是降心火,即“引心火下行,荡平心意”。小腹又叫“丹田”,就像一块沃土,为营养脏腑之根、气血生发之源,而古代的打坐调息就是降心火的有效途径,调息讲究呼吸徐缓,身心合一。调息与开合小腹时要配合意想,但不要动用心神,而是追求似守非守、绵绵若存的意境,这样一来上炎的心火得以下行,心脏紧张的状态就会得到改善,心肌功能、血压状态等随之好转。
推揉脾经健脾养胃
若脾气虚弱,运化失职,则气血生化无源,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。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,也会造成心血不足。心脾两虚一定要健脾养胃。
顺着阴陵泉、地机、漏谷、三阴交穴这4个穴位推揉。可以侧着手掌推,也可以手指按着一点一点用力,顺着按下去。如果找不准穴位也没关系,就顺着胫骨内侧边缘往下推,现在很多人脾经不通,刚开始推可能痛点比较多,慢慢多推推,就没那么痛了。敲打也是一样的,这个力度不宜浮在表面,要透进去,力气小的女孩子或者老人,可以借助穴位按摩棒来深度点揉穴位。
如果嫌推脾经麻烦,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调脾胃的方法那就是举手臂。这个动作源于八段锦,在宋代的时候就已流传于世。具体做法是:自然站立,两膝微微弯曲,两手捧在小腹前,掌心向上;然后左手翻掌经过胸前往上举,右手翻掌向右胯旁下按,两掌一上一下撑开,同时两腿站直,把整个身体拉伸开;略停两秒后,两手原路返回,重新合于小腹前,全身放松;然后换为单举右手,重复30次。
别看这个动作简单,作用可不小,通过两臂上下撑开,带动躯干的拉伸,同时配合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,相当于给脾胃做了一次柔和的按摩。躯干有规律地一松一紧,可以刺激循行于胸、腹、斜肋部的脾经和胃经等相关经络,从而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。
勤踮脚尖养肾气
从经络的循行来看,脾经、肝经和肾经都经过足内侧,踮起脚尖可疏通足三阴经、驭气上行,从而温补肾脏、激发中气、改善肾功能。此外,踮脚尖也是一项不错的有氧运动,不仅改善下肢血液回流,防止静脉曲张,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,还能增加心肌供血量,有利心脑血管健康。踮脚尖的同时如果配合收肛提臀,还可预防痔疮的发生。
展肩扩胸宣肺气
肺是所有脏器中最娇嫩的,调养以宣散为主。模仿拉弓射箭的动作可引动肺经,宣散肺之浊气,增强肺宣发和宿降的生理功能。这个动作不仅适合肺病患者,也很适合久坐一族。
两掌合抱于胸前,然后左手变八字掌,右手像拉弓一样变勾手,同时向左右两侧水平分开;左臂伸展,右臂屈肘,就像古人开弓射箭一样,展胸夹背,用力伸展,稍停两秒;接下来两手均变掌,两臂侧平举,然后合于胸前,再换右手做另一侧,重复30次。
干洗腿解肝郁
两手紧抱一侧大腿根,稍用力向下摩擦到脚踝,然后再往上到腿根。或也可揉腿肚,即以两手掌夹紧一侧的小腿肚,旋转揉动。养肝最重要的就是饮食和作息要规律。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,吃好睡好,肝才能好。